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本身的病根在哪里?

顾明远 守望新教育 2022-04-27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人的天赋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因此评价人才的标准不能一样。

人们的质量观不改变,我国的教育难有起色。

教育是促进儿童发展的主要途径。儿童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活动也是有规律的。

如果用一种模式、一种标准去培养学生,很难取得圆满的效果。从教育学来说,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儿童的特点、特长、爱好因材施教,才能获得成功。

陈旧的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不能不说是教育本身的病根。——顾明远

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做到“五育”并举
教育的核心和灵魂
向着幸福完整的方向
教育与人的生命质量
.......

陈旧的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
是教育本身的病根
作者|顾明远  

顾明远,明远教育书院名誉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学术顾问。
 
教育是促进儿童发展的主要途径。儿童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活动也是有规律的。就儿童本身来说,天赋素质有区别。一般儿童的智商是100,超常儿童的智商可达120-130,智障儿童的智商只能达到70-80。当然智商测量是否科学,也有疑义,不一定说明问题,但大家都承认人的天赋是有差异的。

 
按照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人都有8种或者9种智能,但是智能的结构是不同的。就拿人的思维品质来说,有的人逻辑思维比较强,有的人形象思维比较好;有的人思维敏捷,有的人思维迟缓;有的人思维开阔,有的人喜欢钻牛角尖……

如果用一种模式、一种标准去培养学生,很难取得圆满的效果。从教育学来说,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儿童的特点、特长、爱好因材施教,才能获得成功。

从儿童生活的环境来说,差别也很大。生活在农村的儿童与生活在城市的儿童所处的环境大不相同,生活在东部沿海地区与生活在边远地区的儿童的环境有天壤之别。教育必须考虑到这种不同的因素,因地制宜,提供不同的条件,才能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我有个同事的孩子在中学时表现不好,被老师认为是“差生”,在国内考上大学根本没有希望。后来他跟着父母出国了,现在发展得很好。换了一个环境,不是用一个标准去要求他,他也许能得到自由的发展。所以前些年,为了逃避国内的高考,不少成绩差的有钱人家的孩子被送到国外去留学。

看见每一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孤品
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具有怎样的人格特质?好的教育创新成果什么样?——21世纪人才必备核心素养5C模型


1、人才观

人的天赋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因此评价人才的标准不能一样。
 
什么叫人才?人们往往把人才和天才混淆起来,尤其是许多家长,总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我认为,热爱祖国、诚信做人、勤奋工作,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就是人才。天才是人才中杰出者,有重大发明创造,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者,少数人才能达到。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树立人人都能成才,培养多样化人才的人才观。一所好学校要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不是只关心少数天赋好的学生。

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培养有品德的合格公民。一所学校如果能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有品德的公民,就是一所好学校。但是,我们许多学校眼睛只盯着所谓杰出校友。许多学校校庆印制宣传纪念册子,头几页总是领导的照片、题词,然后是所谓杰出校友,普通劳动者没有位置。杰出校友固然值得学校骄傲,但普通校友却是学校的主要成果,难道不值得学校重视吗?

前面讲到,人是有差异的。虽然新的课程改革在统一性的基础上有了灵活性,有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空间,但评价考试是统一的。统一的培养目标难以培养出有个性的人才。我们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天才,于是从小强迫孩子学习,“不要输在起跑线上”,造成人为的、无序的教育竞争,最后受伤害的是儿童,是我们民族的未来。

教育者究竟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品质?
重磅!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2、质量观

什么是教育质量?教育方针说,要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但现在从地方政府领导到学校教师、家长都认为升学率就是质量,考试成绩就是质量。与教育方针的要求背道而驰。人们的质量观不改变,我国的教育难有起色。说穿了,这种质量观其实是功利主义的产物,以本身的利益为标准,不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这是教育本身的病源,当然也有其社会基础。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问题到底在哪里?我们该何去何从?——顾明远的教育观
《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指标发布——向着幸福完整的方向
 
3、学生观
 
什么叫好学生?有一次我到某小学参观,一进校门就看到学校的宣传板上贴着十佳少年的照片。其中9名是女生,只有1名男生。他们是用什么标准评选出来的?我想无非是学习成绩优秀,恐怕最大的成分还是“听话”。男生比较顽皮,女生比较听话,容易受到老师的青睐。这对男生来讲极不公平,也不利于男生的发展,这使我想起,1986年我到哈尔滨参加黑龙江比较教育研究会成立大会时碰到的一件事。会议期间,黑龙江大学的一位教授批评当时的教育说:“现在的教育埋没男孩子的天分。男孩子发育比女孩子晚,又调皮,功课不如女孩子,等他到初中觉悟过来,已经没有可能上好学校了。”几十年后的今天,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孙云晓等不是写了一本《拯救男孩》的书吗?这就涉及教师的学生观,什么是好学生?不是按教育方针来要求,不是按创新人才来要求,而是按考试成绩、听话不听话、教师个人的好恶来要求。这种学生观埋没了大批有胆识、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更有甚者,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学生争当干部,有的家长也用各种手段帮着孩子当“三好学生”、学生干部,给学生灌输一种优越感、高人一等的思想。这种思想很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什么地位,是学生怎样成长的关键。我国传统教育常常把学生放在被动接受教育的地位,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更没有学习的选择权。这样的学生观必然会影响到人才的培养。我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发表在《江苏教育》1981年第10期上,没有想到它引起了学术界的一场争论。主张传统教育的人认为,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学生怎么能是教育的主体?他们认为,学生只能接受教育,不能站在主体地位。这场争论持续了十几年。1991年我再次撰文《再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辩证关系》,发表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年第2期上。在该文中,我说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不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在于要启发学生的主体性。争论了十几年,这一观点现在似乎被广大教师在理论上接受了,但在教育实践中还未能真正做到。
 
这些陈旧的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不能不说是教育本身的病根。

于漪:养一颗中国心——以自己的生命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
从事教育的人就要有点气象——教育的质量说到底就是人的质量,是教师和学生的质量
 
本文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编辑推荐,节选自图书《中国教育路在何方——顾明远教育漫谈》,北师大基础教育教材(ID:bsdjcjy)亦发布。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周国平(《【致友人】什么是新教育?怎样加入新教育?新教育怎么做?》)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教师幸福‌‌来自‌‌美好关系——朱永新教师节致新教育同仁》)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